首页
> 统计信息分析 > 统计分析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化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日期:2017-11-01 10:23:14 浏览次数: 字体:[ ]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立足组群式城市特色,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强化产业就业支撑,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动城乡、区域协调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一、以“合理规划”为基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近年来,淄博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规划,按照“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特色、融合发展”的发展思路,构筑以主城区为核心,以次城区为重点,以中心镇为节点,以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为基本单元的层次分明、功能协调、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建设体系,形成了 “一主七次、两轴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2016年,淄博市常住人口为468.69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10.76万人,淄博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9.11%,比2012年提高了4.27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位居全省第三位。


图一 2016年全省各市城镇化发展水平
    
    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立足组群城市特色,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四位一体、组群统筹、全域融合”的城市工作思路,做大做强主城区,推进张店区(包括高新区)、周村区(包括经开区)、桓台县、文昌湖旅游度假区一体发展;推动淄川区、博山区、临淄区、高青县、桓台县与主城区重大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共建共享,形成既与主城区衔接互动又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重点推进1个Ⅰ型小城市、1个新生小城市、2个省级重点示范镇试点、1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尊重客观规律和农民意愿,合理有序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县城-新生小城市-特色小镇-农村新型社区的梯次布局。淄博市被列入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城乡一体组群特色)。

    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度高,聚集作用明显增强。从分区县人口与城镇化来看,2016年,人口总量前三位的是张店区(含高新区)人口达98.33万人、淄川区73.34万人、临淄区66.74万人;城镇化率前三位的是张店区94.06%、博山区73.16%、周村区71.86%;人口密集度前三位的是张店区2731人/平方公里、周村区1286人/平方公里、桓台县1013人/平方公里。


图二 淄博市分区县人口密集情况
    
    二、以“经济发展”为保障,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6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35.6%,年均增长7.9%。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城市财力明显增强,用于民生的支出迅速增加。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5.38亿元,比2012年增长46.17%;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8.43亿元,比2012年增长43.8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2.1亿元,增长%;教育支出93.83亿元,增长27.9%;科学技术支出10.53亿元,增长31.9%;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7.99亿元,增长73.9%;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41.62亿元,增长108.3%。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6年,全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5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15.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45.8亿元,三次产业比例由2012年的3.5:59.0:37.5调整为3.4:52.5:44.1。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6.6个百分点,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成为吸纳劳动力、稳定就业市场的重要主体。
    三、以“社会事业”为重点,城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文卫协调发展
    科技实力不断壮大。2016年,全市科学技术支出10.53亿元,增长31.9%。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75项,比2012年增加68项,其中,农业领域21项,工业领域249项,医疗卫生领域5项。达到国际、国内领先及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数分别为41项和234项。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2016年,淄博高新区成功入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家企业获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全市教育支出93.83亿元,比2012年增长27.9%;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新建改建学校219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解决“大班额”“全面改薄”等重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所有区县全部创建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区)。各阶段教育稳步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市所有幼儿园达到市级二类及以上幼儿园办园水平;省级职业教育品牌专业达到10个,居全省第3位。教育科研成绩突出,教育信息化深入实施。
    文化事业快速进步。2016年,全市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7.99亿元,比2012年增长73.9%。加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列入省“十三五”发展规划,齐国古都列入全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齐文化研究院挂牌成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十大工程”有序实施。全市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17%。
    卫生体系更加健全。2016年,全市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41.62亿元,比2012年增长108.3%。2016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4947个,是2012年个数的近三倍。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3.1万张,比2012年增长了24%;卫生技术人员3.6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28.57%。加强县、镇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在全省率先实施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工程,建成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10个,39家卫生院创建为一级标准化卫生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人口市民化进程稳步推进。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部署,紧紧围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得出”、“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完善政策措施和推进机制,全力加快人口市民化进程,截至2016年底,全市义务教育段学校随迁子女学生数达到3.19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9.98%;凡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全部入学,初中毕业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同等参加高中录取。
    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436元,比2012年增加8247元,年均实际增长6.6%。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食品消费所占比重下降。2016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5.3%,比2012年下降5.7个百分点。消费层次已从一般家庭消费向服务、文化、教育、旅游、保健、信息、小轿车和住房等高端消费发展,汽车等大件耐用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
    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强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力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深度治理,累计完成环境治理工程7035项;创新实施总投资107亿元的绿动力提升工程,实施工程项目2394个,年可消减燃煤消耗1000万吨。2016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和“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分别达到183天和225天,比启动实施新标准的2014年增加63天和90天,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列山东省第一位。大气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4年分别改善50.4%、16.9%、18.3%和22.9%。着力构建“清水润城”生态系统,累计治理骨干河道360公里,新建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21座,主要河流断面COD和氨氮平均浓度比2011年分别改善24%和43.3%。大力推进东南部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高标准建设马踏湖、五阳湖、齐盛湖公园、孝妇河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景观,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7%和45.2%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