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信息分析 > 统计分析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人口就业的影响

发布日期:2017-11-20 10:08:11 浏览次数: 字体:[ ]
----2016年淄博市人口发展情况分析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础的变量,所以人口每一项指标的变化,都会对经济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国家几次人口生育政策调整,淄博市人口结构也带来一系列的变化。近期,根据当前人口发展现状及2016年全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从全面二孩的实施效果及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对我市人口与劳动就业的影响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仅供参考。
    一、当前人口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人口总量平稳增长,生育水平稳步提升。淄博历史悠久,是齐文化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鲁中,重工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具有特色的组群式城市,城乡交错,产业布局舒展,为人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根据2016年全市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算,截止到2016年年底,淄博市常住人口468.7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人;出生人口6.09万人,出生率为12.92‰,比上年提高4.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42万人,死亡率为5.16‰,比上年下降0.4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83‰,比上年提高5.27个千分点。综观近十年来人口发展情况,从2006年到2016年,淄博市常住人口增加22.8万人,年均增加2.28万人,人口发展实现平稳增长。
 
淄博市2006-2016年人口发展走势图
    近几年,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我市逐步调整了生育政策,2013年取消“二胎生育间隔”和2014年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后,2014年出生率为9.77‰,比上年提高2.86个千分点,对出生人口数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2015年为农历的羊年,受传统观念属相偏好的影响,全年出生率为8.2‰,下降1.57个千分点。由于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特别是针对部分70、80后的独生子女家庭,在双方父母的大力支持下也加入了生育大军,从而对育龄妇女(15-49岁)生育水平产生了明显影响。
 
淄博市2006-2016年人口增减趋势图
    (二)人口年龄结构优化,但人口老龄化不容忽视。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引导着一个地区的人口结构,由于前几年淄博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吸引了大批外地就业人员,人口结构也主要以中年人口为主。2016年,全市0-14岁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4.22%,低于全省2.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占比为72.5%,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28%,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社会总扶养比为37.9%,低于全省4.1个百分点。从调查数据来看,2016年淄博市人口结构优化,社会扶养压力小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年龄结构呈纺锤形发展。但从各年龄阶段人口数据来分析,50-54年龄阶段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超过10%,也就是说10年后我市要有大批人口进入老龄化队伍里来,社会扶养压力会不断加大。另外,由于生育政策的调整,出生率也可能在高位发展,因此,我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容忽视。
 
2016年淄博市分年龄阶段人口结构图
    (三)高学历人才比例加大,平均受教育年限升高。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下,家庭对学历教育也愈来愈重视,全市各类受教育人口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根据2016年全市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市接受过各类教育的人口共有418.14万人,比2010年增加4.16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65.5万人,比2010年增加13.9万人,年均增加2.3万人,全市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大幅增长。
    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衡量某一人口群体整体受教育程度高低的综合指标。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22年,比2010年提高了0.36年;其中,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49年,比2010年提高了0.41年。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稳步提高,充分说明近年来我市教育发展步伐加快,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全面二孩子政策下生育现状
    (一)大龄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强烈,二孩集中释放明显。根据国家有关要求,2016年1%人口抽样调查加入育龄妇女生育相关指标,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市已婚有配偶的育龄妇女约114.3万人,有生育的妇女人数约为5.8万人。从年龄阶段生育情况看,20-24岁组,出生人口约0.4万人,生育率为40.0‰,生育率比上年提高0.92个千分点;25-29岁组,出生人口约0.4万人,生育率为40.0‰,生育率比上年提高0.9个千分点;25-29岁组,出生人口约1.8万人,生育率为119.1‰,生育率比上年提高27.3个千分点;30-34岁组,出生人口约1.6万人,生育率为111.4‰,生育率比上年提高37.4个千分点;35-39岁组,出生人口约1.1万人,生育率为69.7‰,生育率比上年提高42个千分点;40-44岁组,出生人口约0.25万人,生育率为12.8‰,生育率比上年提高11.5个千分点;45-49岁组,出生人口约0.08万人,生育率为3.8‰,生育率比上年提高2.9个千分点。全面二孩的政策影响下,30-40岁育龄妇女累积生育需求集中释放是影响2016年生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淄博市2015-2016年育龄妇女生育率情况图
    (二)“二孩”数量大幅增长,出生性别比明显下降。从生育孩次看,2016年全市一、二孩、三孩以上出生人数分别达到1.8万、3.9万、0.1万,较上年分别增长4.22%、82.15%、54.3%,其中30岁及以上育龄妇女生育二孩数量较上年增加近2.5万人,增幅达108%,大龄妇女“二孩”再育行为明显。受个人身体状况影响,大龄育龄妇女生育行为更贴近自然生产状态。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6%,比2014年下降4个百分点,比全省低7个百分点。大龄产妇二孩生育数量增加且没有明显的性别选择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的主要原因。
 
淄博市2015-2016年次孩生育率情况图
    三、已婚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情况
    (一)生育意愿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调查结果显示,淄博市已婚育龄妇女理想孩子数为1.69个,低于全省(1.75个)平均水平0.06个,低于全国(1.86个)平均水平0.17个。从年龄结构看,已婚育龄妇女的理想孩子数随年龄的增长递减。20-24岁最高,达2.53个,25-29岁为2.52个,30-34岁为2.51个,35-39岁为2.44个,40-44岁为2.23个,45-49为2.18个。育龄妇女年龄越大,生育意愿越弱。
    (二)独生子女夫妇生育意愿相对较弱,家庭中男性意愿较强。不同类型夫妇间差异较为明显,双独夫妇理想孩子仅为1.67个,单独夫妇为1.76个,非独夫妇为1.85个。有兄弟姐妹的人群对生育多个孩子的意愿明显高于自身为独生子女的人群,“独生”概念的传递意识明显,独生子女群体的责任担当意识减弱。同时,男方单独的家庭生育意愿相对更高,单独夫妇中,男方为独生子女的理想孩子数为1.78个,女方为独生子女的仅1.59个。调查发现,自由职业或者不固定工作以及做家庭妇女的女性更容易作出再生育的决定,而工薪阶层的女性相对更为犹豫,她们认为两个孩子会更难于兼顾工作和家庭。特别是家庭中没有老人帮助照看孩子的女性,牵扯的精力太大,从而影响了生育的意愿,而男性作为传后人的传统观念影响依然存在。
    (三)农村地区生育意愿依然大于城镇地区。分城乡看,已婚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差别较为明显,城镇地区理想孩子数1.76个,农村地区1.89个。城镇区域尚未生育“二孩”的已婚育龄妇女中,21.2%打算生育“二孩”,农村地区为25.8%。不同规模类型的城镇中,尚未生育“二孩”的已婚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差别较为明显。城市区域“二孩”生育意愿最低,仅为17.8%;其次是县城,占22.3%;农村地区生育意愿达24.3%。
    四、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
    (一)年龄成为影响已婚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的主观原因。2016年,全市40岁以上育龄妇女占全部育龄妇女的比例为42.6%,很多70后妇女已经过了适龄生育的年龄,她们虽然在全面二孩的“目标人群”中,实际上却难以成为“行动人群”,全市符合全面两孩政策目标人群52.6万人,其中25~34岁处于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占33.6%,35岁以上的大龄育龄妇女占到64.9%,有相当一部分就属于非行动人群,这样目标人群就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因为环境污染、年龄偏大、疾病等因素,男性生殖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人类的生育力急剧下降。
    (二)养育成本是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城市率先进入了孩子精养模式,养育成本急剧上升。按照育儿的基本配置,不算产前检查、奶粉、尿不湿、服装等生活用品开支,前三年花在二孩身上的支出少则二三十万元,多则五六十万元。事实上,还有很多开支完全在预料之外,如应急开支。报早教班少则一万多则三五万,很多人想省但省不下来。生养孩子成为越来越昂贵、越来越理性的行为,没有较好的家庭经济条件作为依托,一些家庭只能望二孩兴叹,想生而不敢生。调查显示,不打算生育“二孩”的已婚育龄妇女中,69.22%的人认为养育两个孩子成本高、经济压力过大,其中57.81%的已婚育龄妇女认为这是不愿意生育“二孩”的首要原因。
    (三)无人照料也是影响育龄妇女生育的重要原因。调查发现,工薪阶层的女性认为两个孩子会更难于兼顾工作和家庭。目前,学龄前儿童主要依靠老人照料。调查显示,43.20%的人认为没有照顾孩子的时间和精力,29.72%的人考虑孩子没有人照看。从学龄前儿童的首选照料方式看,64.57%的已婚育龄妇女选择夫妻双方的父母,其中15.14%的人认为这是唯一选择。31.55%的人选择自己照看孩子,其中29.14%认为这是唯一选择。生育二孩需要更大的住房空间,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家庭人力资源来照顾孩子。如果没有双方老人的支持和帮助,一些年轻夫妇难有生育二孩的底气和决心。
    五、对未来我市人口发展趋势的初步判断
    (一)未来两年仍处人口出生高峰期。2016年初开始实行的“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有可能会引起近2-3年内的生育堆积叠加。2016年全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尚未生育“二孩”的已婚育龄妇女数量达51.8万人,占已婚育龄妇女的比例为45.3%。其中,21.19%的人打算生育“二孩”,17.79%的人打算在未来两年内生育“二孩”,预计2017-2018年为“二孩”出生峰值年份,年均“二孩”出生4万人左右,年均出生人口6万人左右。2018年后,出生人口将逐年减少,并于2020年后趋于稳定。
    (二)总和生育率低于人口更替水平,未来人口增长压力较大。从调查数据看,即使当前已经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人们的生育意愿也仍然偏低。理想孩子数量和实际生育行为都低于2.1的人口更替水平。2016年,淄博人口登记总和生育率达到1.76(总和生育率,代表终身生育水平),考虑到尚未登记的出生人口,实际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高的一年。受生育堆积影响,未来2-3年内,人口生育仍将维持相对较高的水平。但由于实际生育行为通常会低于生育意愿,2018年之后生育水平将随着生育堆积释放完毕逐步降低并保持在低水平。
    (三)人口规模在未来20年将呈现先增后减态势,社会抚养压力增大。受人口发展惯性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仍将保持低速增长。但女性生育多孩的意愿及怀孕几率会随年龄下降,随着堆积生育意愿逐年释放和生育旺盛期女性规模的萎缩,人口生育水平将一直保持低位,总人口增长速度也将伴随死亡率的提高(人口出生高峰期人口进入死亡年龄)逐年回落直至负增长。以建国初期第一次出生高峰期的人口达到平均预期寿命粗略预计,我市人口将在2030年左右开始逐步减少。由于当前人口生育远低于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水平,因此即使未来能够达到2.1的人口更替水平,总人口也将在较长时期内呈明显减少趋势。另外,2012年以来,我市劳动适龄人口相对和绝对数量同时减少,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在短期内不仅不能缓解这一问题,还会造成社会抚养压力的增加。
    尽管当前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明显带动了人口生育水平的提高,但从长远来看,人口生育仍将处于较低水平,长此以往,对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诸多不利。人口问题不仅仅是社会生产方面“人口红利”问题,还有社会保障、稳定发展等诸多问题。因此,还要对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及山东人口新政提供决策参考,抓住时机,逐渐调整生育政策,确保人口健康发展。
    六、全面“二孩”政策对就业形势的影响
    (一)劳动力资源呈减少态势,部分行业受影响较大。    虽然人口将呈继续增长态势,但劳动力增长速度低于总人口增长速度。全面放开二孩后,虽然出生人口有了一定幅度的增加,但仍难以阻挡未来劳动力逐步减少的趋势。
    一是劳动力资源不断减少,减少速度先快后慢。未来20年劳动力资源变化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综合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从调查数据看,即使当前已经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人们的生育意愿也仍然偏低。理想孩子数量和实际生育行为都低于2.1的人口更替水平。2016年,淄博人口登记总和生育率达到1.76(总和生育率,代表终身生育水平)。也就是说,新增劳动力数量呈逐代减少趋势。另一方面,未来20年,多孩时代人口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未实行人口控制政策,这一时期人口数量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人群将逐步达到退休年龄,并逐步退出劳动力市场。从分年龄段的人口数看,该部分人群是计划生育时代人群数量的2倍左右。从1%调查数据看,二孩政策新增的人口数量与减少的人口数量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多孩时代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资源将逐步平稳。
    二是部分行业招工难现象将加剧。调查显示,劳动力供需市场存在结构性失衡,存在“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从需方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兴行业和高科技技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企业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部分企业难以招到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员工,存在“有活没人干”和“有活干不了”的“招工难”现象。从供方来看,一是目前我市整体上劳动力仍供大于求,导致就业难。二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熟练技工、高级技工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三是部分劳动力择业观念与自身实际不符,主要表现在职业期望值高、薪酬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从全市劳动力资源分布看,约50%的从业人员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等劳动密集性行业,从2016年1%调查数据看,50-65岁年龄段就业人口约占全部从业人员的近30%,随着劳动力的不断减少,以及新生劳动力就业观念的变化,未来劳动密集型行业招工难度将不断加大。
    (二)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新兴行业不断兴起,人口红利将不断向改革红利转变。在国家人口政策的影响下,带来了“人口红利”减弱或者逐步消失,老龄化的速度在加快,社会抚养系数也开始转头向上不断提高。人口红利减弱对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同时也将推进经济社会改革步伐,催生新兴行业。
    一是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为适应劳动力不断减少的问题,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就必须培育和发展新的动能,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创新将不断发展并应用市场,从而不断减少低效率劳动者数量,用技术创新带来的新贡献代替人口红利的减弱;另一方面,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寿命的延长,共同增加了劳动者的人力资本,这使得人力资本替代劳动力数量得以可能,人力资本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和重要。同时,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创新驱动的经济社会发展得以实现。
    二是新产业将不断兴起。人口结构的转变、预期寿命的延长,带来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提高,社会抚养系数下降,会造成人口红利的减弱,带来投资率的下降,但也相应带来消费率和服务需求的提高。这种消费和服务的增加,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为养老、护理等等社会的负担,但也有可能构成新的发展动力,针对老年社会的新兴行业将不断兴起。积极合理的开发利用老龄社会带来的经济社会贡献,将有利于弥补人口红利消失造成的生产能力的下降损失。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