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信息分析
改革开放四十年淄博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发布日期:2018-11-26 10:39:56 浏览次数: 字体:[ ]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市上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正确理念,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团结奋进、锐意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全面振兴、走在前列的前进步伐不断加快。
    一、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4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深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生产力水平得到长足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有效增强,发展质效不断提高。
    经济总量大幅跃升。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1.4亿元;198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00.4亿元;1998年突破500亿元,达到506.8亿元;2004年突破1000亿元,达1147.1亿元;2008年突破2000亿元,达到2291亿元;2014年突破4000亿元,达到4083.9亿元。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81.3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82.6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2.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1.4倍、82.9倍、183.8倍,年均依次增长6.7%、12.0%、14.3%。
    人均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均GDP由1978年的644元增加到2017年的101781元,增长157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5097元/人发展至2017年的156150元/人;人均储蓄余额由1978年的30元增长至2017年的59941元,增长1997倍。
    财政收入增势迅猛。地方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4.1亿元增长至2017年361.6亿元,增长了87倍,年均增长11.9%,财力增长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2018》中,淄博市名列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第40位,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等一系列称号。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
    40年来,全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遵循内在发展规律,在实践中探索前行。全市农业经济稳步前行,工业结构不断向中高端迈进,服务业快速向好发展,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14.1:76.0:9.9调整到2017年的3.1:52.1:44.8,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1个、23.9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升34.9个百分点;2017年,全市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46.7%、51.4%,第三产业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提升。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近年来持续实施的惠农政策,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4亿元跨越增长至2017年的258.6亿元。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63.9万吨、蔬菜产量180.6万吨、肉类总产量15.7万吨、禽蛋总产量6.1万吨、奶类产量9.6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1.7倍、3.5倍、5.6倍、6.8倍、96倍。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显著加快。2017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049亿元,是1978年的248.7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达到10305.3亿元、1115.5亿元、639.6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342.4倍、141.2倍和101.5倍。内部结构不断优化,装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9.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4.5%。
    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全市始终坚持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引导,第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三产增加值由1978年的2.1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2141.4亿元,年均增长达14.3%,快于GDP年均增速2.3个百分点;2017年全市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076.4亿元,占第三产业和GDP的比重分别达50.3%和22.5%。
    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转变。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日渐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844.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9.5%。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壮大,对稳定扩大就业、增添经济发展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三大需求不断扩大,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消费、投资、外贸三大需求不断扩大,有效引领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大需求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比例由1993年的10.3:53:36.6调整至2017年的43.3:54.9:1.9,消费与投资的差距由1993年的43个百分点缩小为11.6个百分点。全市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积极改革商贸流通体制,不断加强市场建设,持续优化消费环境,促进了内需消费市场的持续兴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5.5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2374亿元,增长430.6倍。
    投资强度不断加大。通过投资体制改革、投资结构调整等措施,全市积极拓展投资渠道,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有力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17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35.1亿元,是1978年的1688.3倍,三次产业投资比例调整为2.0:46.9:51.1,产业投资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充分发挥了投资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关键促进作用,为全市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对外贸易成果丰硕。全市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飞速发展,有效提升带动了我市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进出口总额从1994年的4.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80亿元;利用外资额从1992年的0.98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48.4亿人民币。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面小康基本实现
    40年来,全市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收入水平大幅增加、衣食住行消费得到充分满足、消费结构日趋优化多元,真正实现了改革开放成果的全民共享。
    居民收入大幅增长。随着改革持续深入和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收入水平节节攀升。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由1978年的315元、169元提升至2017年的39410元和16953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71元提高至2017年的67003元。
    居住条件极大改善。2017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0平方米,比1983年的5.4平方米增加34.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43.8平方米,比1978年的7.6平方米增加36.2平方米。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居民支出水平也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全市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从1978年的306元和149元提高至2017年的25260元和12058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3%下降至2017年的25%,下降38个百分点;农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48.9%下降至2017年的28.1%,下降20.8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逐渐成为居民消费支出的新热点,2017年上述三项消费支出占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3.8%。
    根据竞争力智库发布的《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报告2017》显示,2017年我市全面小康指数达107.23,超过预期指数7.23个百分点,在被监测的全国293个地级市中位列第48名。
    五、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发展更加协调
    40年来,全市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民生状况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确立了“四位一体、组群统筹、全域融合”的现代化组群式城市发展思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初步形成。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由1978年的989.2公里发展到2017年的11385公里,2017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发展至341.9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0.4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40.4%,全市燃气普及率、供水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26%,居全省第三位,分别高出全国、全省水平11.7个和9.7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进一步完善。全市积极推行各类社保体系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各项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全面实现市级统筹。2017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18.8万人、132.3万人、150.3万人、298.1万人,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80元。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500元,保障人数1万人;农民最低生活年保障标准达4200元,保障人数4.2万人。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89个,各类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3.5万张,共收养1.4万人。
    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为主体的完整国民教育体系,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基本完成十五年教育普及任务。2017年,全市普通高校数量发展到7所,在校生达到10.8万人;普通中学、小学数量分别达到183所、303所,在校生人数分别达26.4万人和20.5万人。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随着国家医疗制度改革,全市卫生事业积极探索新的机制,各级医疗卫生设施逐步完善,预防、保健、医疗网络进一步健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由1978年的520家发展到2017年的4849家;卫生技术人员数从10508人增加到37350人;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达31648张,比1978年增加22755张。2017年末,全市共有医院15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68个,乡镇卫生院88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5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个,卫生监督机构10个,基本形成了遍及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文化事业蓬勃兴旺。40年来,全市不断强化文化领域投入和各类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努力繁荣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形成了文化事业发展新格局。2017年末,全市拥有文化(艺术)馆9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54个,文化站88个,农村文化大院2954个,2306个村(居)建成符合标准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形成了市、区县、镇办、村居四级文化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显著,全市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
    四十年改革开放铸就四十年辉煌成就,淄博经济社会发展跃升至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前,全市上下应当继续保持奋发昂扬姿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全面振兴、走在前列而努力奋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