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信息分析
转型升级求突破 稳中有进开新局

发布日期:2018-03-01 15:43:55 浏览次数: 字体:[ ]
--2017年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展望

    

    2017年,全市上下牢牢把握“一个定位、三个着力”总体思路和“十个新突破”工作重点,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顶住经济转型发展调整期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着力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保持了平稳运行态势,生态建设和民生事业得到切实加强。

    一、经济运行“稳”的基础加固
    全市生产、需求等领域主要指标平稳增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增强,为加快转型升级和各项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478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4%。尽管受到阶段性企业停产限产、投资增速回落等因素影响,GDP仍保持了7%以上的增速来之不易,高出全国水平0.5个百分点,与全省水平持平。
    生产运行“稳”。粮食生产实现十五年连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工业品当月价格剪刀差逐步缩小,自10月份起不再“高进低出”。三大需求“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4%,基础设施、民生等重点领域投资增速在20%以上。进口强力带动外贸好转,出口扭转了上年的下降局面,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29.6%,出口全年增长7.8%。就业形势“稳”。城镇新增就业10.5万人,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低于全国全省水平。政企民收入增势“稳”。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4.1%、4.4%。全市税收收入突破600亿元,增长26.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逾3万元,增长8.7%。物价走势“稳”。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累计上涨1.2%。综合来看,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二、产业转型升级“进”的步伐加快
    从需求结构看,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头马”,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6.8个、2.4个百分点。一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通讯器材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和汽车类限上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0.4%、26.5%、15.3%、10.5%。二是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策划实施了345个重大项目,产业项目占8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重点领域投资较快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25.2%、75.3%和133%。
    从产业结构看,全市产业发展更加协调,经济由工业主导转向工业和服务业协同主导。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4:53:43.6优化调整为3.1:52.1:44.8;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GDP 1.6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1.4 %,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一是工业向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延伸。加速出清落后产能,压减建陶落后产能5.8亿平方米,关停取缔化工企业242家。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81.1%,重点技术改造投资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全年装备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8%,快于规上工业6.1个百分点。二是现代服务业增势强劲。现代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2%。“淄博号”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开通运行,传化金泰公路港等一批现代服务业大项目扎实推进,特色小镇、文化旅游等加快发展。
    三、发展动力“新”的孕育加速
    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持续深化各项改革,大众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创新对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新旧动能的接续和转换加速推进。
    政策平台助推科技创新再上新水平。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5%,比年初提高1.3个百分点。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90家;新批准院士工作站12家,总量达87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均达5家。13个项目获得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资金扶持。全年取得省以上科学技术奖11项,比上年增加6项。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分别为5660件、1063件。
    经济发展活力加快释放。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39.7万户,其中年内新登记市场主体8.2万户,比上年增长2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降低0.4元。此外,投融资体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国有企业等改革优化了市场资源的配置,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新经济要素加速积聚。现代服务业投资和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增速分别快于全部投资18.6个和17.6个百分点。全市40家自建电商平台交易额达到1763亿元,比上年增长21.7%。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8.2%、26.3%和14.9%。
    四、生态环境“变”的成效显著
    以环保督查巡查为契机,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严抓生态治理,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幅度全省第一。年内关停了一批高耗煤、高排放大户,取缔“散乱污”企业9523家,完成11.3万户以气代煤或以电代煤工程任务。全市煤炭消耗量下降到2990万吨。全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194天,“蓝繁”天数达到252天,分别比上年增加11天、27天。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比上年改善33.3%、13%、11.2%、14.9%。主要河流断面COD、氨氮平均浓度比上年改善7.3%和34.8%,全面消除了劣Ⅴ类水体。
    五、现代化城市“兴”的势头迅猛
    “四位一体、组群统筹、全域融合”的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框架加快形成,淄博经济开发区、淄博新区、文昌湖区等区域规划建设步伐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26%,现代化城市体系的加快建设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的平稳发展。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76.5%,高出全部投资73.1个百分点。125项主城区及全市统筹城建重点项目年内完成投资183亿元。高铁新城交通枢纽区、淄博商务金融中心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市文化中心、市中心医院西院区等服务业重点项目主体完工。
    六、民生社会事业“惠”的特征强化
    一系列“惠民生”政策措施给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文化、教育、卫生、保障等事业进一步发展,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民生支出力度加大,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就业、文化体育传媒等支出分别增长10.9%、9.5%和28.2%。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9410元、16953元。居民消费结构改善,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比上年下降0.3个和0.1个百分点。市定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参加社会保险人员总数突破1000万人次。打造了“淄川文化云”、“高青小微文化”等一批文化惠民品牌。改扩建幼儿园107所、中小学校62所,解决“大班额”和“全面改薄”走在全省前列。开辟“就医绿色通道”,健康扶贫受益贫困人口1.7万人。
    七、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容忽视
    一是工业经济增速持续回落。全市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2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个行业同比下降。化工、建材、焦化、陶瓷、机械等传统行业及上下游企业受环保督查和采暖季错峰生产影响较大。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8月份开始跌破7.5%,持续回落至全年5.7%,低于全国、全省水平0.9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低位运行,从8月份开始转为负增长,全年累计下降3.1%。
    二是投资下行压力较大。受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投资预期偏弱等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低速增长,全年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低3.8个、3.9个百分点。投资意愿较低,民间投资比上年下降7.3%。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投资出现下降。
    三是生产要素制约问题比较突出。调查显示用工成本上升、资金紧张是影响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除了员工工资增长外,部分企业在停限产时为避免复产后出现“用工荒”而竭力自筹经费留住熟练工人,部分企业为吸引高技术人才而提高薪酬,导致用工成本增加。货款回笼慢、融资成本高、节能环保和设备改造投入较多等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因企业永久性停产关闭而闲置的工业用地在盘活利用上还存在不少困难,不能迅速为新项目落地发挥作用。
    四是新旧动能转换尚需时日。传统产业转型乏力,新兴产业不足以支撑引领动能转换。直接关系转型升级后劲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均为负增长,装备工业投资增速低于全部投资2.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领域大项目集中,新兴产业领域大项目不多、带动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低于全省水平。“四新”“四化”的发展速度、规模与省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短期内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
    八、对策及建议
    紧紧抓住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国家战略、我市列入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重大机遇,转变思路,放宽视野,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东优势的整体要求上,着力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的淄博特色。
    一是做好企业“去关停”政策保障托底。鼓励去产能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优化重组,明确出台职工安置、债权债务处理等配套政策,创新化解永久性停产关闭企业土地纠纷及盘活利用办法,努力做到最大限度满足各方利益,真正解决市场出清带来的各类遗留问题。巩固转型发展成果,坚定振兴发展信心,稳定经济稳中向好发展预期。
    二是深入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产业集群化,力争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绿色服务业等发展规模上有所突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政府采购和绿色产品补贴等措施,大力培育绿色消费文化。建立绿色经济示范工程(项目)考核评价制度,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大力推广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
    三是加强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等产业与核心城市进行深入交流合作。加强与高水平高校院所的精准对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和科技企业创业工程,努力打造双创升级版。培育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领军企业,促进骨干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创新,推动高质量技术创新和高质量产业创新。
    四是依靠项目建设支撑经济增长。借鉴其他城市典型经验做法,出台促进民间有效投资增长的政策措施。围绕打造“753”现代产业新体系,大力搜集项目投资信息,提早跟进重大项目引进。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提高投资服务效率,加强项目督导,确保大项目、好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建设好”。
    九、展望2018年,经济发展任重道远
    2018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全市经济发展仍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既面临一些挑战,也有不少机遇。
    (一)支撑经济平稳向好发展的有利因素不断累积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扭转多年来的疲弱态势而趋于同步复苏。2017年,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回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有所加快。IMF等国际组织认为,2018年的世界经济会延续复苏态势,经济形势好于上年。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要求,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发展方向,有利于摆脱围绕增速判断发展成果的束缚,释放各项改革红利,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从全市经济看,转型发展韧性增强。2017年全市关停企业9500余家,综合整治13000余家。对企业生产效益、员工安置以及上下游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地区生产总值能达到7.4%、税收收入达到26.5%的增速并实现了就业形势稳定的目标,说明全市经济发展韧性增强,能够抵御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攻关期产生的“阵痛”。
    新的发展优势正在积聚和形成。当前,以“四新”带“四化”已经融入企业发展血液,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管理模式新的企业(集团)迅速成长起来。市委、市政府围绕高质量发展从总体上布局了构建“753”现代产业体系,策划重大项目332个,涉及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优势产业领域,为新发展优势培育提供了动力源泉。
    (二)影响经济平稳向好的不利因素不容忽视
    全球经济全面复苏还不稳固。“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显现,各经济体债务水平偏高,以及地缘政治局势不稳等问题使全球经济复苏的稳固性和持续性面临挑战。
    企业生存发展条件更为严格。部分行业市场秩序还未从去年环保治理等影响中完全理顺和恢复;2018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将保持高压态势,项目审批和行业管理约束加强,对产业结构偏重、生态建设任务繁重的淄博将产生双重压力。
    部分领域存在风险和隐患。企业停产限产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压力加大,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任务较重,企业资金链、担保圈潜在风险等不容忽视。2018年严厉的风险防控尤其是金融风险防控可能进一步收紧流动性,企业资金压力将加大。
    总的来看,当前全市经济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没有变,但受经济转型期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局部领域走势可能呈现波动和反复。展望2018年,全市经济将继续在深化转型中突破前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