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信息分析
淄博市城镇单位就业总体形势基本稳定

发布日期:2019-04-25 09:21:42 浏览次数: 字体:[ ]
    2018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淄博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定位、四个着力建设、十个率先突破”总体思路和工作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加快推动淄博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全市城镇单位就业总体形势基本稳定,保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一、就业基本现状情况
    2018年,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约148万人,同比下降6.7%,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72.8万人,同比下降8.9%;城镇私营单位75.2万人,同比下降4.5%。
    (一) 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分三次产业看,2018年,城镇非私营单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70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5.7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7.2万人,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0.01%、62.6%、37.3%,与上年相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从人员规模变化情况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微降,减少1.6万人,第二产业人数下降9.4万人,第二产业人员规模减少明显,是导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2.经济结构转型改革持续推进,部分行业用工减少。2018年,全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投资力度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成效显著,全年压减粗钢产能70万吨、生铁产能60万吨,基本完成气代煤电代煤工程改造。分行业看,受改革影响最大的是制造业,从业人员规模较上年同期减少5.5万人。
    3、就业趋势向新兴服务业转移。从行业分布看,第二产业中行业从业人员规模下降较大,分别是制造业从业人员为21.8万人,同比下降20.1%;建筑业从业人员21.6万人,同比下降4.5%。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员1.5万人,同比增长10.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人员1.2万人,同比增长21.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就业人员1.3万人,同比增长24.2 %,体现就业趋势向三产中的新兴服务业转移。
    (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吸纳能力逐步增强
     1.私营企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国民经济所占份额逐步提高,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2018年,全市私营法人单位从业人员75.2万人,比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多2.4万人,从业人员首次超过非私营单位。 
    2.私营企业就业结构呈“二、三、一”格局。2018年全市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0.7万人,占0.9%;第二产业38.5万人,占51.1%;第三产业35.8万人,占48.0%。私营企业就业结构呈“二、三、一”格局,即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第三产业比重高于非私营单位10.7个百分点。
    3.私营企业就业活力逐步增强。从分行业上看,从业人员总量增加的有14个行业,减少只有5个并且分布在第一、二产业较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仅金融业减少其余总量全部增长。全市私营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明显增强。
    (三)“十强”产业就业形势喜忧参半
    近期,市统计局针对“十强”产业用工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抽取了30家“十强”产业企业,存在企业用工缺口较大,人员流失明显,招工难的问题依然突出。
    1.用工预期稳定,用工需求明显。从受调查的30个企业来看,有19家企业保持稳定用工,有10家企业用工需求较大,只有1家用工减少。从而表明“十强”产业用工需求明显。
    2.人员流失严重,招工难的现状依然存在。从受调查的30个企业来看,2019年第一季度从业人员9135人,招录新员工293人,流失员工378人,人员减少85人,其中有10家企业招录人员增长,有6家企业招录人员持平,有14家企业人员流失。
    3.企业人才缺口较大,科技人才需求较大。“十强”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导致人才缺口较大,从调查的30家企业来看,有经营管理人才需求的有10家,有科研人员需求的有15家,有普通技工需求的有11家,有高级员工需求的有11家,充分表明企业人才缺口较大。
    二、主要问题
    (一)新型产业发展缓慢,吸纳就业能力亟待加强。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既是顺利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但总体上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规模与上年相比略有下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变化并不明显、不突出,从企业的经营活动范围看,符合“十强”标准的新产品、新技术并不多并不强,改革的步伐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 “招工难、就业难”问题依然突出。调查显示,企业“招工难”问题依然突出,受访企业中,近三成企业表示“招工难”比较严重,五成企业表示不太严重,只有二成企业表示不存在“招工难”。从人才需求情况看,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企业各类人才需求较为迫切。从经营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到高级技工、普通人员等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都比较大。但从供方来看,目前我市整体上劳动力仍供大于求,导致“就业难”。同时,部分劳动力择业观念变化、职业期望值高、工作耐受力低等因素影响,进一步增加了就业难度。
    (三)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任务依然艰巨。工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全市上下加快经济结构改革步伐,深入推进“三去一降”政策落实,过剩产能化解和市场出清进程加快,经济结构得到不断好转。但是也导致了企业用工规模不断缩小。在经济发展环境还不稳定,企业转型升级压力比较大,以及新业态发展缓慢等因素影响下,稳就业压力依然比较大。
    三、对策建议
    一是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要深刻分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切实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牢牢把握全省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建设重大机遇,继续深入“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将优势资源聚集到重点领域,逐步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环境、资源的依赖,力求在经济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确保对其他地市的领先优势,实现经济更加持续良好的发展。要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通过增强传统服务业活力来促进就业,通过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提高发展质量。
    二是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吸引力度。要确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两个第一”的思想,在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把人才作为推进城市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以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多做贡献的目的。
    三是要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