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信息分析
淄博市第四次经济普查成果解读: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质量稳步提升

发布日期:2020-03-02 13:52:01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淄博始终把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老工业城市凤凰涅槃的战略举措。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全市第三产业市场主体快速增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吸纳就业能力提高,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全市第三产业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单位数量快速增长。2018年末,全市从事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7.2万个,比2013年末增加4.1万个,增长130.9%。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末,全市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为9140.7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84.7%。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为4204.1亿元,比2013年增长32.4%。非企业法人单位[1]支出(费用)合计为340.8亿元,比2013年增长23.7%。

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近年来,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创业市场活力不断释放。第三产业市场主体比重稳定上升。2018年末,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占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总数的73.5%,比2013年末提高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资产和收入规模占比大幅提高。2018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6672.2亿元。其中,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占比为54.9%。比2013年末高18.1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12471.4亿元。其中,第三产业营业收入占比为33.7%,比2013年末高13个百分点。

  二、第三产业质量稳步提升

  五年来,全市第三产业[2]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率,产业升级扎实推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传统服务业比重降低,新兴服务业规模扩大,行业结构不断优化。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降低。2018年末,全市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共有6.2万个,比2013年末增长210%。在第三产业13个[3]行业门类中,传统服务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有3.5万个,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56.5%,比2013年末下降8.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比重也分别下降0.4、0.6和1.5个百分点。

  新兴服务业呈现迅猛发展势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互联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以及现代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市场主体迅猛增长,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从企业法人单位数量看,2018年末,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分别为3066个、4188个和7461个,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604.8%、517.7%和298.8%。从产业规模看,2018年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分别为72.9亿元、77.2亿元和129.8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67.6%、136.1%和24.2%。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五年来,教育,卫生,居民服务及文化娱乐相关行业市场主体大幅增加。2018年末,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法人单位分别达到1149个、607个、1595个和2191个,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646.1%、467.3%、240.1%和388%。从产业规模看,2018年末,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法人营业收入分别达到6.5亿元、29.7亿元、9亿元和9.8亿元,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41.3%、285.7%、14.4%和24.5%。

  三、第三产业对就业贡献力量

  五年来,全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海绵效应,不断推动服务业产业规模扩大、质量效益提高,就业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全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吸纳就业人员能力不断增强,结构逐步优化。2018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37.5万人,受去产能政策、制造业转型及散乱污治理等因素影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有所减少。第三产业成为稳定就业的主要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稳定增加,2018年末达到56.7万人,占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比重为41.2%,比2013年占比提高9个百分点。2018年末,全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4.1万人,占全市服务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比重为60.1%。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民营经济依然发挥吸纳就业主力军作用。五年来,全市民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吸纳就业能力持续提升。2018年末,全市民营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为32.3万人,占全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比重达到94.7%,比2013年提高7.4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拉动就业增长势头强劲。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服务层次和水平持续提升,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长。2018年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别为25262人、26313人和46711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119.4%、99.4%和9.7%。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息息相关的教育、健康、养老、文化、娱乐等幸福产业快速发展,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群众幸福感的同时也拉动了就业,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末,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别达到8736人、12502人、8973人和6541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143.3%、253.4%、29.6%和49.6%。

  

  注:

  [1]非企业法人单位指行政事业单位,以及民间非营利组织等。

  [2]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未包括原在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以及在第二产业中的“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等3个行业大类。

  [3]第三产业包含的15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中13个存在企业法人单位,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以及国际组织两个门类没有企业法人单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