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正确解读城镇职工平均工资 | |||
|
|||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职工平均工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比上年增长13.5%;2010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0759元,比上年增长14.1%。数据还按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类型单位的职工平均工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对两类不同单位的统计数据在统计方法、统计范围、统计口径上做了详细具体的说明。通过对两类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公布,有效地回应了对社会对平均工资数据的“质疑”。做为一名从事劳动工资统计的专业人员,就如何正确解读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数据谈几点浅薄的看法。 正确看待平均工资统计数据的作用。目前我国进行的劳动工资统计,主要目的是了解单位就业人数及劳动报酬的状况,反映就业、生产成本和经济运行情况;反映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情况和变化,为科学制定分配政策和社会保障相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评估一个区域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力;企业参照本地区、本行业的平均水平制定工资标准。劳动工资平均数据是反映地区总体水平的社会基本指标之一。正常来讲,一项统计调查在反映总体情况时,都要用平均数。按照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各单位根据财务台帐和人事台帐,只填报工资总额和平均人数。所以目前劳动工资统计只能计算总体和按不同单位特征分组的平均数。为了反映不同群体之间的职工收入差距,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类型单位的职工平均工资数据。可喜的是,中央高层已关注到个体收入间的不平衡性,制定了相关政策,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逐步缩小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正确理解职工平均工资数据的含义。这几年人们的工资水平确实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从感觉上,还是感觉没有公布的统计数据高,尤其是一般竞争性行业的企业职工,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实际工资收入和工资的实际增幅远低于统计公告上的数据。首先,从统计数据的技术层面上讲,国家公布的数据是一个平均工资,其快速增长并不意味着所有职工的工资都在以同样的水平增长,在职工工资总体增长的情况下,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以及不同企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事实上正在逐步扩大。如垄断行业,他们的工资这些年是快速增长,他们的工资增幅远高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而效益不好的一般竞争性行业,自身生存还很困难,无力承担增加工人工资的负担,所以他们的职工工资涨幅很小,甚至几年都没有什么调整。对企业而言,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较高,年收入可以达到十万甚至是上百万元,而这些企业的普通员工工资收入则较低,月收入也只有1000元-2000元。因此,在客观实际中,确是存在低收入职工工资“被增长”的情况。 其次,从人们对工资收入的理解和感觉上讲,人们认为的工资性收入是实际发到手里的现金收入,由于这些年对“三险一金”的强制性缴纳,由个人负担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大,而这部分费用由企业代缴,虽然算到职工的工资账里面,但是职工并没有拿到现钱,所以,工人没有把些代缴的收入算入自己的工资,感觉工资水平比较低。另外,就是近年来我国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价格的上涨,尤其是近期的食品等必需消费品的价格上涨,更增加了职工家庭的消费支出,造成低收入职工对工资增长的感觉不明显,而且越来越感觉工资结余少。 正确使用职工平均工资数据。这些年来,统计部门根据社会需要转变职能,在统计制度方法上进行了诸多改革,工资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有所扩大,称谓也进行了规范,应该说取得了明显成效,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为社会公众了解国情、国力,提供信息,为各级政府实行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但近些年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使用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时,没有按统计部门规定的口径范围来使用,因而造成地方统计部门向有关部门提供数据时无所适从,不知道提供什么数据。在社会上也导致出现一些矛盾,最终往往把责任推到统计部门身上,说统计数据不准,影响到政府统计的公信力。因此,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在使用平均工资数据制定政策和做为参考依据时,要考虑到大部分群众的利益,力争做到公正、公平、合理。在制定分配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时要正确使用不同口径和范围的职工平均数据,必要时可设立相应的参数做为调节职工收入分配的依据。 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还难以满足一些用户希望发布工资的中位数、众位数和岗位工资的要求,统计数据的尽量准确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真实科学的统计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淄博市统计局 李占栋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