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信息分析 > 统计分析
成绩显著 亮点突出 优势明显---2011年淄博市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及展望

发布日期:2012-02-15 12:20:07 浏览次数: 字体:[ ]

    2011年,我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要求,进一步深化强农重农思想,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不断增创农业经济发展新优势。全市农业生产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一、取得新成绩
    (一)农业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增长,增加值增速列全省第4位
    近年来,我市农业生产持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省统计局审核反馈,2011年全市共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6.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3%。在全省17地市中,我市农业增加值总量列第14位,增速列第4位(与聊城并列)。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3.7:61.6:34.7调整为2011年的3.6:60.2 :36.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0.1个百分点。
    (二)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显著
    1、农林牧渔业齐头并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出现了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及农业服务业总产值达20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各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由2010年69.3:5.2:20.9:1.8:2.8调整到2011年的65.4:5.3:24.6:1.8:2.9,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2、种植业结构继续优化。2011年淄博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462.1万亩,比上年增加1.2万亩,增长0.3%。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连续五年实现增长。分品种看,粮食播种面积持平略减,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1)粮食作物面积略有减少, 8年来首次下降。夏粮播种面积184.5万亩,比上年增加1.9万亩, 增长1%。秋粮播种面积198.4万亩,比上年减少3.1万亩,下降1.6%,其中:玉米播种面积187.7万亩,比上年减少3.3万亩,下降1.8%;其他品种如豆类、薯类播种面积与上年基本保持持平。
    (2)经济作物面积有增有减,结构更加优化。2011年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79.1万亩,比上年增加2.5万亩,增长3.3%。面积减少的作物有:烟叶2.0万亩,比上年减少0.15万亩,下降6.8%;种植面积增加的经济作物有:棉花12.1万亩,比上年增加0.4万亩,增长3.5%;蔬菜42.0万亩,比上年增加1.1万亩,增长2.8%;油料10.2万亩,比上年增加0.8万亩,增长7.9%;药材6.9万亩,比上年增加0.1万亩,增加1.8%。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
    粮食产量连续九年实现增长。2011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382.92万亩,比上年减少1.30万亩,下降0.3%。粮食单产达463.7公斤,比上年增加7.1公斤,增长1.6%;总产达177.57万吨,比上年增加2.12万吨,增长1.2%。
    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2011年,全市肉类总产达17.75万吨,禽蛋产量达7.04万吨,奶类产量达12.2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7%、0.1%和0.7%。全市主要畜禽产品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2011年末,全市生猪存栏达64.95万头,比上年增加2.16万头,增长3.4%;牛存栏达14.69万头,比上年增加0.52万头,增长3.6%;家禽存栏1503.12万只,比上年增加101.71万只,增长7.3%。羊存栏略有回落,达48.94万只,比上年下降1.5%。
    水果产量连续六年实现增长。2011年末,全市实有果园面积48.09万亩,比上年增加0.22万亩,增长0.5%。共收获水果102.09万吨,比上年增加4.87万吨,增长5.0%,水果产量连续六年实现增长。在各类水果中,苹果作为我市的主打品种,其产量稳居半壁江山。2011年苹果产量达57.06万吨,占全部水果产量的55.89%,为稳定水果产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各项惠农政策实施顺利,资金落实情况良好。2011年共兑付小麦种粮补贴19720万元;兑付良种补贴4083万元,农作物补贴面积达401万亩;实施玉米政策性农业保险52万亩,保险金额达416万元。2011年,中央拨付给市里的购机补贴达5320万元,区县自筹购机补贴590万元,有效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热情。
    二、展现新亮点
    2011年,全市紧紧围绕“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市农村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呈现以下八大亮点: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自来水受益村比重提高。2011年全市新增34个自来水受益村,达3022个,自来水受益村比重由2010年的96.3%提高到2011年的97.4%,提高了1.1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通汽车、通电话村数继续保持100%。交通、通讯、水电等公用事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有效缩短了城乡距离,方便了城乡经济文化交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对淄博市农业生产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年粮食产量达177.57万吨,这是我市自建国以来历史最高产量,也是自2003年以来连续第九年增产。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市夏粮生产在遭遇低温、干旱等种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仍保持了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的喜人局面,实属不易;秋粮生产在面积下降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增产潜力,科技优先,管理到位,收到了显著成效。2011年全年粮食产量是2002年的1.6倍,年均增加7.75万吨,年均增长5.7%。这充分说明我市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是从业结构向二三产业倾斜,外出打工人员进一步增加。2011年全市乡村从业人员数达163.25万人,比上年增长2.1%。按从事行业分类,从事农林牧渔业人员达61.96万人,比上年减少0.51万人,下降0.8%;从事第二产业65.58万人,比上年增加2.20万人,增长3.5%;从事第三产业35.71万人,比上年增加1.65万人,增长4.9%。从业结构由2010年的39.1:39.6:21.3调整到2011年的38.0:40.1:21.9,从事二、三产业人员继续增加。2011年在本乡镇以外从业人员数达13.68万人,比上年增加0.62万人,增长4.7%,人员流动性进一步增强。
    四是农业生产资料使用更加科学。2011年,全市积极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指导农民改进施肥技术,科学施肥、合理施肥,降低土地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全年农药使用量达0.61万吨,比上年减少0.04万吨,下降5.6%。化肥按折纯量计算,全年使用量达9.8万吨,比上年减少0.07万吨,下降0.7%。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1.03万吨,比上年减少0.01万吨,下降1.3%,其中地膜使用量达0.33万吨,比上年增长1.2%;地膜覆盖面积达47.16万亩,比上年下降4.1%。 2011年全市农村用电量达到53.5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3%。
    五是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以山东黑牛、沂源黑山羊、临淄生猪为代表的优势畜牧业板块建设取得较大成绩。2011年末,沂源县羊存栏达36.2万只,高青县肉牛存栏达7.4万头,临淄区生猪存栏达21.2万头,分别占全市存栏量的73.9%、71.6%和32.6%,区域优势更加突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年内新建绿色蔬菜基地9.5万亩,巩固发展优质食用菌基地303.8万平方米。保护栽培、城郊蔬菜、越夏种植三大板块逐步形成。年内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园4个,市级蔬菜标准园6个。这些园区已经成为我市蔬菜先进技术的示范点、新品种的集中展示区和引领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六是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有7家涉农企业在齐鲁股权托管中心挂牌。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家,省级24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22家。重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55亿元,年销售收入150亿元,利税1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37 万户,基地155万亩。
    七是土地流转进程继续加快,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1年末全市租出、包出、转出承包耕地的户数达2.54万户,比上年减少0.2万户;租出、包出、转出承包耕地的面积达9.79万亩,比上年增加1.05万亩,增长12%。全市实际经营耕地面积在50亩及以上的农户达205户、经营面积达1.91万亩,平均每户93.09亩。
    八是农业合作社组织不断壮大,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市共有农村合作组织757个,比上年增加174个,增长29.8%。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7.18万户,比上年增加1.08万户,增长17.7%。农民与企业签订农副产品订单的户数达1.13万户,比上年略有下降。各类农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组织化程度高、装备能力强、信息灵、移动快、服务好的优势,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再创新优势
    一是都市农业发展步伐加快,五大功能进一步显现。2011年,我市着力开发都市农业的生态、生产、生活、示范、文化功能,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专家策划、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基本建立起以政府奖补投入为先导、信贷投入为驱动、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都市农业投融资体制。2011年末,全市市级示范园区达到70家,开工建设都市农业重点项目130个。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开发利用面积达12万亩,完成投资25亿元,收益突破4亿元。目前,以中心城区为发展核心、以次中心城区为发展重点的都市农业体系正逐步形成。
    二是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2011年末,全市共有蔬菜智能温室3个、日光温室2838个、塑料大棚74649个、中小拱棚114134个,占地面积达13.35万亩。蔬菜设施栽培面积达17.88万亩,占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42.6%。共有瓜类日光温室5个、塑料大棚1850个、中小拱棚5060个,占地面积达5838.5亩。瓜类设施栽培面积达4823亩。全市食用菌设施栽培面积达2424.3亩。与2006年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相比,2011年蔬菜、食用菌设施栽培面积分别是2006年的1.8倍和2.1倍。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是循环农业扎实有效推进。全市秸秆转化利用技术路径日臻成熟,玉米秸秆禁烧成果夺历年最佳。全市户用沼气池保有量9.35万个,大型沼气工程28处,沼气服务网点317处。建成生态能源示范村86个、“千池镇”15个。沂源县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秸秆禁烧工作实现由政策推动向企业带动、市场拉动转变,全市52家企业转化利用面积49.44万亩,占到非机械还田的87.6%。
    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市初步建立起以政府承诺履责、投诉举报、基地标准化生产和例行监测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截止2011年末,全市获“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达238个,其中无公害认证35个、绿色认证108个、有机认证82个、国家地理标志13个。部、省、市三级例行检测平均合格率97.7%。沂源县创建了全国首家有机苹果(红富士)示范基地,成功举办首届苹果文化艺术节。沂源苹果、颜春山楂酒获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
    四、明晰新困难
    一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任重道远。2011年,我市粮食再获丰收,产量连续九年实现增长,达到了我市自建国以来历史最高产量,粮食生产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如何持续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仍然有很大的挑战和压力。从目前情况看,我市个别地区仍存在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效率偏低、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等问题,农业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土地流转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2011年末,全市租出、包出、转出承包耕地的户数达2.76万户、面积达8.73万亩,平均每户3.16亩,土地流转面积规模偏小。土地流转缓慢的原因除农民思想顾虑大、不愿流转外,流转价格是重要因素。目前流转价格缺乏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同一地区的价格也相差悬殊,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城市化进程慢、农村劳动力融入城市速度慢、流转市场不健全等,也制约了土地流转的步伐。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升级。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仍旧偏低,精深加工能力偏弱,附加值不高,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外向度偏低,农业合作组织规范运行的水平不高。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缺乏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对农民的带动能力较差,农民发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五、突出新思路
    一是用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增强持续稳定发展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只有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农田,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新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运用,对于节省劳力、时间和能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要继续加大农业科研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科技产品的有效供给,完善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增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能力。
    二是用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继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土地向企业农场、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向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流转,推进有机特色品牌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根据土地产出能力和粮食价格建立起土地流转价格调整与增长机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逐步建立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农业投入的有效机制,引导农民统一进行土地流转,完善基础设施。
    三是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继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化落实农业产业化经营财政扶持政策,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步伐。继续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龙头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农机、畜牧、果品、蔬菜等合作社为重点,进一步密切产业化经营组织内部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充分利用立体交通大走廊,减少农业产业链成本,推动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展望2012年,淄博市农业经济将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努力推进农业生产上新层次,农民收入上新台阶,农村发展上新水平,再创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