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索引号: 11370300004224183X/2021-5209052 文号:
发文日期: 2021-07-28 发布机构: 淄博市统计局

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发布日期:2021-07-28
  • 字号:
  • |
  • 打印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延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发展质效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为全年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运行向好势头得到巩固

    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我市生产总值为2003.92亿元,同比增长13.4%,两年平均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7.96亿元,同比增长7.2%,两年平均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47.89亿元,同比增长15.5%,两年平均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78.08亿元,同比增长12.1%,两年平均增长3.8%。

    农业生产稳中向好。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0.5亿元,同比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5.5%,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2.7个百分点。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单产预计再创新高;蔬菜生产稳中有增,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实现“三增”,同比分别增长5.5%、9.4%、3.7%。

    工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8%,快于全省水平3.7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3%、20.2%、27.1%,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2个百分点。产销衔接更加顺畅,产品销售率达到94.3%,比一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

    服务业生产经营持续恢复。1-5月份,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1.8亿元,同比增长37.2%,两年平均增长13.4%,平均增速较一季度提高2.6个百分点。26个大类行业中,有24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增长面达到92.3%,比一季度提高7.7个百分点。重点行业支撑力度加大,营业收入占比居前两位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6.1%、79.9%,合计上拉全部规上服务业增速27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良好。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5%,高于全省水平9.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3.1%。分产业看,制造业、服务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30.9%、21.5%,两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12.7%、15.1%。

    内贸消费持续复苏。省、市各项促消费政策发力显效,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2亿元,同比增长23.4%,两年平均增长3%,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销售额(营业额)分别增长51.6%、26.0%、59.5%、93.9%。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消费市场供应总体充足,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3%,其中6月份同比上涨1.5%,环比下降0.5%。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指数“五升一平二降”,其中,食品烟酒类、衣着类、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分别上涨 2.9%、2.4%、0.5%、1.3%、2.0%;其他用品和服务类持平;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医疗保健类分别下降0.5%、0.7%。

    二、发展质效持续提升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强市建设稳步推进,上半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8.4%,同比提高1.9百分点。规上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8.1%,分别高于一季度和去年全年0.3个、0.8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1%,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成为服务业增长动力转换的支撑力量。

    企业效益增势强劲。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4.3亿元,同比增长454.1%,两年平均增长58.8%,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全国水平29.7个、37.1个百分点。有30个工业行业大类利润同比增长或扭亏为盈,23个利润同比增长的行业中,有13个行业利润增速超过100%,占比达到56.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8.0%,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速度和质量实现“双提升”。上半年,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2.3亿元,同比增长21.9%,累计增速自2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保持在20%以上区间。收入质量提升明显,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3%,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2个、2.2个百分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大主体税种合计增长26.8%,占税收收入比重达到62.9%,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民生保障力度加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3.2%,比一季度分别加快1个、0.5个百分点。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上半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4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2.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9%,低于年度控制目标1.51个百分点。民生支出保障有力。一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民生类支出实现较快增长,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23.2%、35.0%、48.7%,均高于全部财政支出增速水平。

    三、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传统产业“优存量”步伐加快。以“五个优化”为抓手,分产业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制定34条推进措施。上半年,310项市级重点技改项目开工率达88.7%,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达到51.2%;全市工业和制造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2.3%、26.4%,均快于全部投资增速水平。传统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上半年全市化工、建材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26%,分别快于全部规上工业增速水平2.2个、6.2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扩增量”势头向好。深入实施“四强”产业攀登计划,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四强”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7%,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2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9.4%,较去年底提高2.1个百分点。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3%,两年平均增长18.4%,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水平1.5个、13个百分点。新领域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全市“四新”产业投资增长40%,快于全部投资增速18.5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54.4%,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4.5个、7.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58.7%,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91.7%。

    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以新环境重塑竞争新优势,持续深化企业开办、要素供给等12个方面153项创新举措,基本完成建设全领域“无证明城市”各项工作任务。上半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7万家,同比增长3.7%。二季度,全市工业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达到139.9、140.2;规上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达122.7和123.8,均大幅高于100的临界点。民间投资活跃度提高,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6.0%,两年平均增长6.4%,分别比一季度加快4.8个、0.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19.5%,快于一季度0.9个百分点。

    项目建设加力提速。上半年,全市440个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37亿元,投资完成率达到53.7%,较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年内新开工项目133个,较去年同期多开工54个,开工率达到60.5%。117个省重点项目,开工96个,完成投资253.2亿元。全市累计到位省外资金286.7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目标的71.7%;新引进过亿元产业项目175个,同比增长40%。

    对外开放新优势得到彰显。上半年,我市完成货物贸易进出口535.3亿元,同比增长27.2%。其中,出口278.5亿元,增长40.4%;进口256.8亿元,增长1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85.1亿元,同比增长43.0%,比一季度加快13.8个百分点。对外交流合作成果丰硕。淄博综合保税区正式投入运行,累计开行“中欧班列”34列,比去年同期多开行18列。上半年共引进省外到位资金286.7亿元,已完成年度任务目标的71.7%。成功举办金融与产业发展(淄博)峰会、鲁港经济合作洽谈会、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淄博城市路演等活动,城市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提升。

    四、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看,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保持了较强韧性,巩固和延续了一季度以来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输入性通胀、人民币升值、变异病毒蔓延等因素依然制约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恢复,加之去年同期低基数效应减弱,部分行业领域恢复和发展不平衡,全市经济稳增长仍面临较大难度和挑战。

    一是部分主要指标增速减缓势头较快。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与一季度相比,分别回落6.1个、14.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回落幅度0.9个、6.7个百分点;领先全省平均水平的优势由一季度的1.5个、10.4个百分点,回落至目前的0.6个、3.7个百分点。从两年平均增速看,上半年GDP(3.8%)、规上工业增加值(5.4%)、固定资产投资(13.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较一季度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分别回落0.2个、1.1个、0.2个、7.3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增长趋缓。从订单情况看,受国内市场需求恢复不平衡、原材料价格上涨挤压中下游行业利润、国际市场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二季度产品订货量高于和处于正常水平的企业占82.2%,较一季度下降2.4个百分点。从开工情况看,二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3.1%,比一季度回落1.4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产能利用率较一季度分别回落1.9个、2.1个、19.8个百分点。从分行业增加值增速情况看,上半年全市累计增加值排名前10位行业中有7个行业增加值增速出现回落,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较一季度增速回落20.5个、19.2个、5.1个、32.2个百分点。此外,下半年还需持续关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引起的市场需求变化及对上游行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三是投资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今年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势稳定,增速始终位于全省前列,但民间投资增长缓慢,投资观望情绪比较重,重点领域投资不平衡。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6%,低于全部投资增速5.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5.3%,低于2019年同期8.4个百分点。“四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投资、制造业技改投资增势较好,其他重点领域投资增速出现波动。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速由一季度的16.7%回落至上半年的8.8%,与全部投资增速的差距由9.7个百分点扩大至12.7个百分点。部分涉化企业技改项目在“两高”政策叠加下推进缓慢,上半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2.3%,较一季度回落5.1个百分点,仅高于全部投资0.8个百分点。

    四是服务业整体发展偏弱,部分行业情况较一季度未有明显改观。从总体看,全市服务产业发展规模、效益水平在省内相对偏低。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1 %,增速居全省第13位,低于全省水平2.1个百分点,与临沂(15%)、菏泽(14.6%)等市存在较大差距;规模以上服务业经营质效偏低,1-5月份营业收入利润率、户均营业收入分别为3.8%、3118.5万元,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1072万元,在全省排名分别为第13位和第6位。

    从零售业看,上半年我市限上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6%,较一季度回落24.7个百分点。内部结构看,汽车、百货和医药三大板块均有不同程度回落。一是汽车销售增速回落较快。117家汽车新车零售企业(占全市限上零售业销售额比重为50.9%)销售额同比增长34.8%,较一季度回落43.9个百分点。因目前我市城镇化水平和汽车保有量较高,居民购车意愿及销量受到一定抑制,同时随着周边城市汽车销售行业的快速发展,周边潜在客户群也逐渐流失。二是综合零售增长乏力。42家综合零售企业(占全市限上零售业比重为27.6%)完成销售额同比增长21.5%,较一季度回落2.3个百分点。一方面,去年疫情期间大型商超作为民生保障单位,零售额逆势上扬,形成较高基数;另一方面,今年以来电商、社区团购、实时配送等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挤压了传统零售份额。三是医药零售趋缓。26家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企业(销售额占全市限上零售业7.2%)受疫情期间集中销售药品、口罩等医疗物资影响,基数较高,今年以来医药物资需求下降,上半年销售额仅同比增长8.1%,较一季度回落12.4个百分点。

    从金融业看,行业增速偏低势头未得到根本扭转。上半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增长0.8%,落后于GDP和三产增加值增速12.6个、11.3个百分点。从基础指标情况看,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124.2亿元,同比增长8.2%,较3月末回落2.3个百分点,自3月份起连续3个月增速出现回落;保费收入自年初以来持续负增长势头仍未得到改观。

    五、措施建议

    下半年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为确保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建议抢抓政策机遇,加快落实突破,深化提升“六大赋能”,坚定做好“优”和“扩”两篇文章,抓好即期经济运行,加快实现转型跨越。

    一是继续稳定重点行业生产运行。做好形势跟踪和研判预警,密切关注工业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问题对企业的影响,落实好各级对原材料市场调节政策和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不断优化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对重点企业解难纾困力度,稳定石油炼化、化工、有色金属、医药、纺织等重点行业发展基础,切实发挥重点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压舱石”作用。

    二是加大动能转换力度。以政策引导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技改投入,加快“四强”产业增量崛起。不断拉长传统产业链条,加快完善新兴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强对“碳中和、碳达峰”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积极拓展产业新赛道,加大企业梯度培育力度,不断壮大新经济规模。

    三是全力抓好服务业发展运行。突出重点,建立优化服务业各行业间发展政策的协调机制,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激发服务业发展新动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要素和环境保障力度,及时为企业协调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在确保市场主体稳定发展的同时加大对规模以上企业的培育力度,形成对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有力支撑。